专栏语:苏州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秀美河湖是诗画苏州最美的生态底色。近年来,苏州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进建设幸福河湖,水环境整体质量日益提升,涌现了一批如七浦塘、元荡、长漾、金鸡湖等特色鲜明、亮点凸显、群众认可的典型标杆,让幸福河湖串起满城幸福,勾勒出了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家门口的幸福河湖成为百姓亲水乐水、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名城苏州网联合“苏州水务”开设《爱上“河”的N个理由》栏目,邀您步入一段独特的江南水乡之旅。这里,古桥如虹卧波,文化沉淀如墨染水,每一篇稿件都是一幅生动的风物志,诉说着二十四幕水岸风情。不论您是摄影爱好者、健身达人,还是寻求休闲的都市人,这里都有您的专属理由,爱上“河”,从这里开始。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版图上,斜塘河如一条碧玉绦带,蜿蜒穿过现代楼宇与粉墙黛瓦之间。当晨雾漫过红水杉林,当暮色浸染慰民桥的青石,这条河便成了打开时光的密钥。
《爱上“河”的N个理由》栏目推出“文化寻踪篇”,邀您来到身边的幸福河湖——斜塘河,感受千年文脉的流动史诗。
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苏州郡守郑霖撰《重修崑山塘记略》一文中写道:“从新洋江出吴淞江、斜塘以至葑门”,是现有史料中“斜塘”第一次作为地名出现。
图源:斜塘河杂志
西风半日滞帆樯,莽觉吴淞水路长。犹识前年频系棹,一街灯火是斜塘。——清 李超琼《斜塘夜泊》
斜塘河西起金鸡湖斜塘河束水口,东至吴淞江鲇鱼口,全长约十华里,人称“十里斜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醉心于江南的诗情画意,以笔墨为媒,将斜塘的潋滟水光、烟柳画桥,化作一句句绝妙诗行,为这片水乡赋予了万千情思。
旧时斜塘,水网如织,村村隔水相望,因此陆路素无驿道、车道,唯有水环水、桥连桥的乡村羊肠泥路。因此,古往今来,“十里斜塘”都是斜塘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的一条大动脉,更是斜塘地区人们的母亲河。清朝末年,依河兴盛形成斜塘老街。韦应物、高启、王乘六、柳亚子等文人墨客的足迹,亦在此留下斑驳印记。河畔遗址古迹星罗棋布,青石板上仿佛还回响着历史的足音。
如今的斜塘河两岸皆是古色古香的酒楼茶肆,站在小桥上凝望,但见碧水悠悠、画舫静泊,河道两边是翘角飞檐的苏式古宅,白墙灰瓦间点缀着盏盏红灯笼,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乡画卷。
斜塘河的滨水区域,成片水杉傲然挺立。秋冬之际,斜塘河更显斑斓,火红的叶浪翻涌如霞,将河岸装点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游人纷至沓来,或驻足拍照,或漫步林间,头顶时有飞鸟掠过,脚下红叶轻舞,十里斜塘的野趣与诗意浑然天成,宛如城市喧嚣中一方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若说斜塘河是文化的血脉,斜塘老街便是其鲜活跳动的脉搏。
夜幕低垂时,红灯笼映照着白墙黛瓦,画舫静卧河面,光与影华丽登场,映衬着街巷,在夜幕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江南故事。这里汇聚了许多苏式特色美食,还有一众咖啡店和清吧,点上一杯,静静坐在河边,看小桥流水潺潺,听老街茶馆里飘出的评弹弦索叮咚,此情此景,恰似柳亚子笔下“水阁芦帘对户居”的诗意再现。
今日之斜塘河,以“水清岸秀·古韵今风·十里斜塘·千年传承”为名,形态优美、水质清澈,两岸绿意盎然、一季一景,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东部一条集美丽、生态、水韵于一体的“城市魅力走廊”。
爱上斜塘河,就是如此简单。它是生态画卷中的一抹青绿,是文化基因中的一段密码,是时光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江南记忆。快来斜塘河,与千年文脉来一场深情对话,让心灵在这片水乡的氤氲诗意中寻得一方栖息之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