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2岁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3天花费11万元充值买装备的新闻曾刷屏朋友圈,调侃之余,家长们纷纷担忧起了自己的“皮夹子”,《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熊孩子”充值能否追回的话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几乎每一个家庭的成员都可以极其方便地接触到游戏,有的孩子沉迷于游戏,却又缺乏正确的消费理念,用父母的手机充值打游戏的事情近年来更是时有发生,其中充值数额较大的也有不少。
近日,一位家长称: 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在其不知晓的情况下,近三个月用自己的手机给某游戏平台充值买装备、打赏,涉及金额近千元。
家长提供了派出所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网络充值行为都是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最终,经过反复沟通协商,网游公司主动退还部分充值金额。家长也因监护看管孩子方面存在疏忽承担部分责任。
【案例分析】
熊孩子氪金玩游戏引发纠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在网络沉迷防治方面,征求意见稿指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同时,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社区、群组,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并预防和制止其用户诱导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服务,并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消费提示】
在游戏充值纠纷高发的网络时代,除了网游企业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严格落实玩家实名认证制度,积极探索更健全的网游游戏规则之外,广大消费者更需要从自身做起,防范类似事情的发生。在此提醒广大家长们注意以下两点:
一、问题发生前,利用好手机应用锁的隐私保护作用。在打开某些软件的时候需要启用密码管理或者指纹解锁,这样一来孩子在充值时就多了一道消费关卡。此外,对于微信、支付宝等具有转账功能的软件密码,最好是定期变更并保管好。
二、在问题发生后,家长们应积极准备好和孩子的身份证明,以及亲子关系等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运用《民法典》等法律武器向游戏方追回充值的金额。